近期,一位青岛律师起诉腾讯要求公开《王者荣耀》匹配机制的案件引发热议。该律师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遭遇连败,质疑游戏存在"匹配机制操控胜率"的操控现象,认为算法不透明损害玩家知情权。尽管该案被冠以"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的标签,但腾讯在庭审中出示数据显示:随机抽取的三位玩家当前赛季胜率均高于68%,证明"强制胜率50%"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场诉讼意外登上热搜,折射出玩家对游戏公平性的普遍关注,也凸显了娱乐需求与商业机密保护的复杂博弈。
腾讯在庭审中强调,匹配算法是解决"玩家实时公平匹配"的核心技术,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腾讯方已通过官方渠道说明匹配机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但详细技术参数涉及核心竞争力,过度披露将助长黑产利用漏洞刷分、代练等行为,最终损害正常玩家利益。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仅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如抖音推荐算法需履行公开义务,而游戏匹配机制属于企业自主权范畴,与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边界需个案判定。
这位青岛律师主张匹配机制涉及"公共利益",类比人脸识别案和迪士尼禁带食物案。但多数专业律师认为,公共利益需满足对象为不特定多数人、内容关乎生存发展资源、价值定位为社会秩序基础三个核心条件。游戏玩家属于特定群体,娱乐体验不涉及生存发展需求,更未引发社会秩序风险。相较之下,人脸识别案规范了生物信息采集流程,迪士尼案厘清了消费者选择权边界,二者均具有普遍社会约束力;而游戏匹配机制本质上属于"公共兴趣",一种短期、流动的集体偏好,与公共利益存在本质差异。
从行业实践经验看,游戏企业已在信息披露与商业保护间寻求平衡。《王者荣耀》早在2018年通过《狄仁杰答疑》公开匹配机制目标和基本原则,与抖音披露算法逻辑的颗粒度一致。若强制要求企业公开技术细节,将引发诸如金融机构风控模型、短视频推荐算法等均需同等公开的连锁反应,企业核心技术资产就会面临系统性风险。
此外,原告主张诉求的法律适用性也存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知情权,主要针对商品服务的价格、产地、性能等直接信息,是否延伸至企业核心的算法源代码,在司法实践中尚无明确先例。倘若游戏算法必须公开,那么金融信贷评分算法、食品产业秘方等是否也应同样对待?这种逻辑的无限延伸,将对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和核心竞争力构成严峻挑战,动摇了市场经济的基石。
回归事件本身,游戏有输有赢本是常态,连败虽令人懊恼,但属于概率范围内的正常现象。此次诉讼,与其说是在捍卫某种崇高的“公共利益”,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事件。其真正的效果,可能是为原告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曝光,而非推动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当前,社会上面临着许多真正关乎公共利益的复杂议题,亟待法律专业人士的专业智慧与卓越行动。相较于在游戏连败的挫败感中深挖“公益”价值,这些领域或许才是这位青岛律师“屠龙之术”更应大展身手的战场。